【老秘解答】写材料成了应付,越写越没信心,如何破解?
4250号学员问:
一是每回写的材料,把关领导都会让按其想法推倒重写一遍,有的地方改后确实感觉好,有的地方看不出好,现在写材料就成了应付,越写越没信心,提高缓慢,如何破解?
二是怎样提高笔力?
疑义相析:
第一个问题其实是领导的问题。这么说,有得罪领导的嫌疑,我们群里也有领导。呵呵。不过这是我个人的体会。
记得有一次,领导开会研究稿子怎么改。前十分钟,我听着还很明白;中间十分钟,就开始迷糊了;最后十分钟,我彻底蒙圈了,完全不知道该怎么修改了。我这不是批评领导“瞎指挥”,实际上写作有自身的规律,不是领导就把规律掌握得好的。领导如果自身思路不清楚,就不能在改稿子时体现出很强的说服力,就不能让部下心服口服。
从领导方法的角度来说,指令必须明确,不能含糊。
我们经常听到领导说,再改改,再拔高拔高,等等,但是要求又不提具体。这实际上是领导自身水平有限的一种表现。
当然,从当部下的角度出发,我建议还是尽量从学习的角度去看待领导的“修改”。感觉领导改得好的地方,一定要认真领会,确保不让领导就同一个问题改第二次。至于领导改得不好的地方,如果你提不出更好的办法,建议先执行领导的意见。这里介绍一个“小窍门儿”,我刚工作的时候,保存着领导修改的每一份花脸稿,不时拿出来看。这样有两个好处,一个是学习写作的经验,一个是体现认真学习的态度。
第二个问题,关于“如何提高笔力”,这是自己要努力的问题。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中的“自信心”也有关系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一般情况下,越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,越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,越容易取得成就;越是没有兴趣的事情,越是兴味索然,越难以有所收获。
我个人体会,一个人的自信,不管是哪一个方面的自信,都是“打仗”打出来的。只有一个办法能增强自信心,那就是打胜仗,多打胜仗。
这里的所谓“打胜仗”,就是掌握写作规律,提高文稿质量。
写好文章不容易,我们不是要一下子成为文章大家,也不是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最后都能够成为文章大家,但是我们在机关工作,把文章写好是我们的责任。最好的方法,就是把每一篇稿子当作学习锻炼的机会,广泛查阅相关资料,认真向领导学习,向同事请教,要有改10遍、改20篇,甚至改更多遍的耐心。反复修改的过程,其实就是学习的最好过程。
既然在写文章,就不要怕修改。
这个过程会有些煎熬甚至痛苦,没有关系。人的成长经历表明,如果从煎熬和痛苦走出来,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收获。
教训比经验来得深刻,个人体会
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。毛泽东同志都认为,他的某些代表作的核心观点实际上是在修改过程中才逐渐成形的。1956年3月14日,他对长征和艾地说:“《新民主主义论》初稿写到一半时,中国近百年历史前八十年是一个阶段、后二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看法,才逐渐明确起来,因此重新写起,经过反复修改才定了稿。”艾地听了感到惊讶:“印尼有许多同志认为毛主席思想成熟,写文章一定是一气呵成,不必修改。”毛泽东说,“那样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”“我们头脑、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,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、不很明确到更明确、不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,同时还要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。写《新民主主义论》时,许多东西在起初是不明确的,在写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确起来,而且经过反复修改,才把意思表达得比较准确”。这些话揭示了文章写作和修改的真实规律,是文章大家如鱼饮水、冷暖自知的深切体会。说完,毛泽东还补充一句,“过去写的文章,很多现在并不满意”,大概也是指还没有修改到位的意思。
为什么一定要修改文章呢?1963年,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谈到:“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。为什么要修改?甚至还要从头写?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,或者思想好,但文字表达不好,要经过修改。”毛泽东还主张:“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,认真地加以删改,然后发表。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,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,必须反复研究,才能反映恰当。”可见,改文章就是改思想,改的过程就是思想完善的过程。毛泽东一生改过的文章无数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毛泽东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,前后历时差不多7个月,总算起来修改了一二十稿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,毛泽东最后才讲:“这个宪法草案,看样子是得人心的。”再如,写作著名的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时,年过六旬的毛泽东前后修改了十几遍,持续时间近半年,倾注了大量心血!
所以,写文章是无限接近客观实际和真理的过程
还是建议勤练笔。什么都可以写,在写作中积累写作经验,提高写作能力,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前一段,我看过一幅对联,“纵横自有凌云笔,俯仰随人亦可怜”。
不要害怕写的文章质量不高。古往今来,没有一个优秀的作家,不是在编辑的“退稿”中成长的。今年,我尝试写了一些短文,有的只有三五百字,后来效果也很好。这里给你推荐一篇——《事闲勿荒 事繁勿慌》。
一定要相信:再大的学问,也是由一个个小学问积累起来的;
一定要相信:再大的道理,也是由一个个小道理积累起来的;
一定要相信:在身边小事中就有大学问,只要用心挖掘,不断总结,就能不断提高做学问的能力。
曹雪芹说过: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
这句话很深刻。
只要能坚持、善总结,任何一次写作都不会白费。
2. 为防止用户资源被随意传播,本站部分文稿需要会员才可阅读或下载,请予谅解与支持!
3.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或网络,仅作为参考学习使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!
写作金句 >【老秘解答】写材料成了应付,越写越没信心,如何破解?